农业资讯

全省16市16個村的這些“第一個”講述山東鄉村振

发布时间:2025-04-30 09:34

  2018年3月8日,習總正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明確要求。當年6月,總正在山東視察時再次強調,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制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七年來,山東牢記習總囑托,深切打制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平易近增收入。齊魯沃野,涌現出一多量創新之舉、惠平易近實策。今天(3月8日),大眾日報·大眾新聞推出“向春天出發·我們村的‘第一個’”特別報道,通過這一小窗口,為您打開鄉村全面振興的齊魯畫卷。“現正在一周能往日本發六七個集裝箱,本年前2個月,向日本出口的青蔥總價達200萬元。”3月5日,安丘市東方紅食物无限公司董事長吳衛東說,這些青蔥到達日本大阪后,由其設正在日本的工廠加工成蔥花,每天供應到大阪、東京等地1100多家餐飲店。本年63歲的吳衛東,是當地最早從事農產品加工出口業務的一批人,讓他感应驕傲的是,他不单成立了濰坊安丘市凌河街道村第一家農產品出口企業,還發出了屬於濰坊人的第一個保鮮蔬菜出口集裝箱。“當時,工人們就正在水龍頭下清洗大姜,條件很是差。我就邊干邊试探,設計制制出了首台簡易洗姜機,顯著提拔加工效率和產品質量。后經改進,發了然第二代大姜清洗機並獲得專利証書。”吳衛東說。隨后,大姜產業正在安丘如雨后春筍般敏捷成長壯大,至今仍是當地支柱產業。1996年春,吳衛東將日本的大蔥品種引入中國,當時6個大蔥品種的種子,目前已正在國內種植了上百萬畝。2004年,他又引進日本青蔥,正在村種植成功並順利打入日本市場。正在吳衛東看來,本人企業的發展,也是安丘市農產品出口的一個縮影。截至2024年岁尾,安丘食用農產品已出口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品類達2000余種﹔大姜、大蔥、圓蔥出口量佔全國的80%,有出口實績的農產品企業達180家。為帮力當地鄉村振興,吳衛東先后為村墊資100萬元設計建制紅芽姜冬季栽培新型智能大棚,為當地紅芽姜兩季種植供给了寶貴的經驗。“冬季錯峰上市,吸引了南方客商,并且比通俗大姜更容易賣出高價,每畝純收入達10萬元。”種植戶吳寶剛告訴記者。现在,包罗村正在內的7個村,正正在合力打制“汶水紅·凌河韻”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正在當地黨委、引導下,安丘市東方紅食物无限公司也參與到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中,負責投資打制汶水紅品牌運營核心。“項目配套大姜深加工區、電商營銷區等6個功能區,建成后可實現全流程、消息化的營銷服務,帶動增收6000萬元。”吳衛東說。(王佳聲 都鎮強)“苗情不錯,小麥進入返青期,要留意施肥。”3月5日,雨雪天氣剛過,臨沂金鑠農業科技无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鑠農業”)負責人王廷恩坐正在辦公室裡,收到了一條來自的田間办理提醒。遠正在的合做企業,若何監測到臨沂沙蘭農場的麥田實況?“是田間人工智能葉齡監測系統正在發揮感化。”走進麥田,王廷恩指著田邊的攝像頭向記者介紹,“這個系統通過攝像頭實時觀察農做物的生長情況,並根據觀測到的各項指標發出田間办理提醒。以前靠經驗種地,現正在我們的農場用科技種地,農平易近腳不沾泥就能办理麥田。”臨沂沂河新區徐沙蘭村不少村平易近也發現,新成立的這家農業公司有點“纷歧樣”。“種地用的都是高科技農業機械,村裡第一家現代農業公司实是纷歧般!”見識到高效田間办理后,徐沙蘭村黨支部王舉德連連感嘆。沙蘭農場裡,金鑠農業的百畝試驗田沃野連片,卻少見通俗農田裡最常保留的田埂,隻有一條能容納大型機械通過的通道橫穿試驗田。“沒有給工做人員留太多通道,農場種、管、收各環節都能够做到無人或少人操做,不需要太多工做人員進田間做業。”王廷恩解釋道。聪慧農場有多智能?斗极導航輔帮駕駛的水稻插秧機,能够自動計算損失率的收獲機,自動識別車廂邊沿的收割機……由金鑠農業研發或改良的自動化設備擺滿了展廳。王廷恩說,智能機械的應用,讓農業不再是粗放型的產業,“現正在農場裡的試驗田,機械化率實現了100%。”客岁小麥越冬時期,沙蘭農場用上了無人駕駛鎮壓機。麥田裡機聲隆隆,鎮壓機忙碌地運轉著。不遠處的节制核心裡,農機人員正熟練地操做著聪慧農業节制平台,時刻監測著鎮壓做業情況。“平台不僅能间接供给做業面積、行駛速度、農機狀態等消息,還能實時阐发做業情況,覆蓋耕種管收全過程,大大便当了生產做業。”王廷恩說。王廷恩算了一筆賬:“我們一曲從事智能農業裝備研發,搭建聪慧農業系統,現正在農場裡做物播種總及格率整體提高了1%,收獲損失率降低3%摆布,一升一降之間,每畝小麥綜合增收70元摆布。”言談間,無人機騰空而起,伴隨田邊無人機飛手的操做,麥田上方下起“化肥雨”。無人機幾次升降,一整片麥田的施肥工做就完成了。(王思晴)3月5日,山東銘源錦鯉養殖場總經理馬冉彎腰從圓形魚池中撈起一尾芥子鯉,魚身扭動,扑騰起層層水花。色彩艷麗、體形肥胖的錦鯉,曾因要求較高的養殖門檻讓無數養殖戶卻步,现在卻正在黃河岸邊的魚塘裡,翻騰出年產值數百萬元的觀賞魚產業浪花。“這裡背靠黃河,地舆條件和水資源條件得天獨厚,四时分明的氣候也利於錦鯉的生長培育。”馬冉說。7年來,正在山東省淡水漁業研究院和市相關專家的幫帮下,馬冉與村平易近們漸漸摸准了錦鯉的“脾氣”:冬天,種魚要吃白菜﹔5月產卵高峰期,魚食裡要加蜂蜜﹔更換自動投喂機,魚要定時定量一次喂飽﹔用智能設備自動監測水質,pH值要穩定正在某個區間……最終,錦鯉正在劉小屯村扎下了根。“2020年,我們有一條魚賣了50多萬元。”正在魚池旁,馬冉告訴記者,這裡培育的魚,体态、花紋、逛姿、質地都好,屢屢獲獎。现在,銘源錦鯉佔地150余畝的規模化漁場,擁有8500平方米高標准溫室養殖大棚,32個室外標准化魚池,年銷售額超300萬元。本身發展穩定后,馬冉借帮錦鯉,帶動周邊村平易近一同致富。附近村平易近除去流轉的鹽鹼地外,還能够來漁場打工。周邊5家漁場也被吸引,从動改變養殖結構,轉型觀賞魚養殖,此中最大的一家面積已有100多畝。隨著短視頻的興起,馬冉正在各大平台開啟曲播,線上拍賣錦鯉。正在當地黨委、的帮力下,馬冉還開設起特色錦鯉電商課程,帶動42名農村婦女插手錦鯉電商銷售中來。现在,劉小屯村養殖的錦鯉,已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逛向”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多國。(徐付彪)眼下,煙台市牟平區蛤堆后村的海腸又到了最肥美的時候。“海腸經過處理、烹飪,能够制做成海腸撈飯、海腸炒韭菜等多種好菜,一盤凡是能够賣到幾十以至上百元的高價!”3月5日,正在蛤堆后村海腸養殖,工做人員張海燕撿起一根剛捕撈上岸的海腸說。“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蛤堆后村黨委委員姜克順說,依托优良的淺海養殖基礎條件,蛤堆后村啟動了第一個海腸養殖的建設。由村黨委領辦,通過“資金入股分紅、合做運營致富”的体例,將村平易近聚正在產業鏈上,无效解決了分离經營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衰、經營效益低等問題。“剛開始,正在海腸養殖方面存正在技術短板,對此,村黨委正在多次赴沿海養殖先進地區调查學習的基礎上,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與聘請的技術團隊一同攻堅克難,這才慢慢把海腸養活、養大。”姜克順說。為更好觀察海腸長勢,引進高端裝備,操纵水下機器人對海腸長勢進行動態監控。為了提高綜合效益,蛤堆后村海腸養殖還創新採取底播混養的体例,投入竹蟶苗和海腸一路養殖。“這兩種海產品互不干擾,我們村的海水條件也很適合它們生長,平時根基不需要办理。”姜克順說。“本年產量高,肉透肥,每天出貨量近1000斤。”姜克順說。記者正在現場看到,隨著漁船泊岸,起吊、脫繩、清洗、裝袋、過秤、裝載……肥美的海腸即將被送往全國各地。據統計,蛤堆后村海腸養殖成立以來,累計收益2000余萬元,合計分紅超500萬元,先后帶動育苗、養殖、加工、運輸等全產業鏈就業超3萬人。蛤堆后村還投資560萬元,建設佔地約6000平方米的新型海腸育苗,打制集育苗車間、餌料車間、冷鏈貯藏於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並聘請4名專業人員組建海腸養殖办理團隊,24小時參與運營並供给技術指導等。目前,120個海腸育苗池已全数啟用,年出苗量近2萬斤。(楊秀萍)3月4日一早,已經持續了一夜的降雪還沒停,位於威海市環翠區橋頭鎮西貞村的常清家庭農場裡,200畝矮化密植的蘋果樹蓋上了蓬鬆的雪被。“实是一場好雪!過幾天,蘋果樹根就要開始生長,樹葉萌芽,雪水的灌溉很是及時。”63歲的呂成蹲正在兩排蘋果樹中間,扒開被雪覆蓋的土壤,查看蘋果樹根的生長情況,又輕輕地把土壤復原。呂成是一位有著40多年蘋果種植經驗的果農,2018年常清家庭農場開始建設,他被聘請來做技術顧問。“咱雖然是‘老把式’,但要办理現代化的果園,心裡沒底。”呂成指著一排排像籬笆牆一樣的果樹說,“你看現正在這個果園,種的是矮化中間砧蘋果苗,株距僅1。3-1。5米,一畝地能種110棵。而我原來種的是老品種,盛果期樹冠曲徑能達5米,一畝地隻能種25棵。”順著呂成手指的标的目的望去,記者留意到,與傳統果園分歧,面前這片果園苗勢修長,整體通透疏朗﹔園中立杆支架,鐵絲一線拉開,一棵棵樹苗整齊林立﹔地面鋪設一排排滴灌,可實現水肥一體化灌溉……新舊兩種果園的區別,是办理体例的分歧和果品品質的升級迭代。呂成告訴記者,常清家庭農場現代化的果園裡,蘋果樹行距為4米,配備的除草機、旋耕機等7種做業車輛能順利通過,還鋪設了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相較傳統果園,能夠節省大量的成本和時間,並能保証做業效率。從“土把式”到办理現代化果園的里手裡手,呂成認為本人的進步與高素質農平易近培訓密不成分。這幾年,3年來共計450余人次獲益。“橋頭鎮蘋果種植歷史长久,但隨著時代發展,老品種逐漸賣不上價,農村的良多果園也因為办理費時費力被撂荒。我就想打制西貞村第一個現代化果園,帶動鄉親們‘家門口’增收。”常清家庭農場負責人王麗君說,目前,農場工做人員都是周邊村的村平易近,每人年收入2萬-5萬元,村集體每年增收20余萬元。2024年,常清家庭農場的100畝蘋果樹送來盛果期,畝產近8000斤,比拟傳統喬化蘋果產能翻了一番,價格也更高了採訪快結束時,常清家庭農場新採購的蘋果苗到貨了。“這是蘋果新品種‘瑞喷鼻紅’,天氣回暖后,我們將騰出6畝地來栽種,相信必然能成為市場上的‘新寵’。”王麗君暗示,市場是正在不斷變化的,做為新農人要關注消費者的爱好,不斷“上新”才能走得長遠。(鄭莉)初春的日照市五蓮縣,萬物復蘇。正在汪湖鎮后泥牛村東部的高新農業產業示范園內,連片太陽能光伏板下,百余畝黃精經過一個冬季的休眠后,萌出嫩綠的新芽。正在示范園西側,一座寂静了20多年的舊磚廠也將送來新的生機。“示范園規劃總面積300畝,計劃總投資1。8億元。我們筹算正在這裡打制一個以中草藥種植為焦点,集良種繁育、產品加工、康養旅逛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園。”示范園負責人司雨介紹,佔地21。13畝的舊磚廠就處於示范園的規劃區域內。項目要落地,地盘是基礎。然而,就正在一年多之前,舊磚廠所正在的這塊地盘存正在歷史遺留問題,導致建設用地指標不脚,讓項目推進一度陷入僵局。“若是這塊地盘的問題解決不了,我們隻能考慮外遷生產車間,但這會導致成本大幅添加,后續的產品運輸和人員办理也是個大問題。”司雨說。轉機出現正在2023年。五蓮縣以入選全國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為契機,正在政策設計、徑打通和機制成立等方面聚力摸索,創新“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模式,成立健全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地盘增值收益分派機制,實現了保障項目用地和村平易近、村集體增收的多贏。“啟動后,我們第一時間派專業人員到項目建設一線指導和幫扶,於2023年10月啟動入市法式,為有用地需求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辦理登記和發証。”五蓮縣天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管恩鬆介紹。客岁1月,示范園以339萬元的價格,順利取得了后泥牛村舊磚廠這塊地盘50年的利用權。司雨興奮地暗示:“項目用地問題的解決,讓我們下一步發展沒有了后顧之憂。目前,項目建設規劃已完成。”“多虧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买卖,村裡這座舊磚廠不僅有了‘身份証’,還賣出了一個好價錢!”后泥牛村黨支部臧金玉說。舊磚廠的地盘入市后,后泥牛村集體可留存地盘增值收益60余萬元,村平易近可獲间接補償收入130余萬元。項目投產后,還可帶動產業投資規模6000萬元,供给就業崗位50個。截至目前,五蓮縣已完成15244。09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入市地面積居全省首位,添加村集體收入約647萬元,可落地12個產業項目,帶動產業投資規模約6。6億元。(栗晟皓)中科院高材生返鄉成為“豬倌”,他完成了從“跳出舒適圈”到“扎根鄉土”的蛻變,帶領村平易近走出了一條致富。正在黃河入魯第一縣——菏澤市東明縣,東明集鎮大屯村村平易近代富國的故事,成為打制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生動縮影。3月5日下战书4點,代富國的東明縣富潤養殖无限公司送來了1200多隻小豬仔。隻見一隻隻粉嫩小豬從運輸車上跑下來,正在工人的驅趕下跑進了豬舍。“堅定回家創業的设法,源之前參與的‘三農’實踐和駐村經歷。”望著面前亂蹦亂跳的小豬,代富國打開了話匣子。代富國告訴記者,2014年他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期間跟隨導師參與了多個涉及“三農”項目标研究實踐,受導師影響,他逐漸對“三農”項目產生了興趣。2016年畢業后,他正在市幫帮當地村平易近籌建了一個年出欄8000余頭的現代化豬場。當地村平易近們逐漸兴起的腰包,讓代富國深受鼓励:“我從小糊口正在農村,正在成功的養豬經歷讓我意識到,我應該回抵家鄉為村裡做點實事。”2019年9月的一天,當代富國帶著行李回到老家,並決定留正在村裡養豬時,急得其父母曲跺腳。“咱家好不容易供出個研究生,咋又回到村裡來養豬?”面對質疑,代富國卻說:“知識不克不及反哺鄉土,那學歷就只是張紙。”做為村裡的第一個返鄉創業研究生,正在村黨組織的支撑下,代富國籌集資金,2020年5月建起了全鎮首個配備自動控溫、智能飼喂系統的現代化生豬養殖場,還組建了農平易近專業合做社,為企業供给“代養”服務。“生豬住著‘恆溫房’,智能上料、上水,糞便通過自動清糞系統曲送沼氣池。設備操做易上手,一人能够同時办理兩到三個豬舍。”代富國說,這種“代養模式”很快顯現了優勢。“合做社與飼料企業簽訂協議,由企業供给技術指導並保底收購,村平易近隻需按標准飼養。首年出欄2萬頭生豬,就實現150萬元收益,20余名飼養員人均增收超10萬元。”“單養豬富不了全村。”代富國告訴記者,现在他除了擴大代養生豬規模外,還積極摸索產業融合發展之。摸索構建種植、養殖、深加工融合的循環農業產業鏈。“客岁,我正在養殖場周邊流轉了700多畝地盘,種大蒜和甜豌豆。”代富國說,比及5月份,地裡的第一批甜豌豆便能實現採收,能够帶動數百名村平易近人均年增收上萬元。(蔣鑫)“大师能否正因婆媳關系難處、親子關系欠安等感应苦惱?今天,我們專門邀請到縣婦聯家庭教育指導師為大师解憂紓困……”3月5日晚上,聊城市冠縣清泉街道耿兒庄村的“新農村業校”大講堂內,一場關於“呵護女性身心健康”的公益科普活動,吸引了全村180多名婦女參加。活動現場,講師通過群眾身邊的實際案例與富有啟發性的互動逛戲,引導大师控制无效溝通技巧與沖突解決策略,從而提拔糊口幸福感。“日常糊口中,我和婆婆有時出現一些小摩擦,和鄰居間也曾因小事起過爭執,雙方見面都覺得尷尬。今天這堂課,我學習了換位思虑和无效溝通,懂得了人際關系也是需要存心經營的。”村平易近姚珊珊深有感觸地說。“‘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來臨之際,我們圍繞群眾關心關注的婆媳矛盾、鄰裡糾紛等,專門組織了這期‘婦女專場’,引導大师發揮‘她力量’爭創文明和諧家庭,共繪和美鄉村新畫卷。”耿兒庄村黨支部許學彥說。2024年6月,冠縣為破解村平易近文化糊口貧乏、致富途徑不多、基層黨組織凝结力不強等難題,正在全縣摸索開辦“新農村業校”。“我們堅持‘問需於平易近、多需多辦、少需少辦、不需不辦’的原則,操纵村平易近業余時間,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冠縣縣委社會工做部工做人員洪群告訴記者,“我們組建縣級‘新農村業校’優質師資庫,各鎮(街道)結合当地產業、群眾需求定制特色課程,村級則通過‘群眾點單、支部接單、業校解單’的服務模式,將鮮活生動的課程送到村平易近身邊。”“‘新農村業校’的課程老小皆宜,大伙兒都說好。”本年70歲的耿兒庄村村平易近姚學科記得,村裡舉辦的一期反詐教學,大师各取所需,都能學到新知識。”“耿兒庄村鄰近城區,村平易近有正在家務農的、有外出打工的、有自辦企業的,平時交换不多,我們就通過舉辦活動,把人攏起來,把心聚起來,吸引越來越多的村動參與村庄事務。”許學彥說。“通過‘新農村業校’,我們把各方面工做貫通起來,彼此帮力,彼此賦能,產生了很好的疊加效應。”冠縣縣委社會工做部部長申延龍介紹,目前,全縣累計開辦課程2360余場,受益群眾18。2萬余人,產生了优良的反響。(孫亞飛)3月5日,記者走進濱州市博興縣龐家鎮祁家村美術館,看到書畫、陶瓷、糊口老物件等鱗次櫛比,生動講述著這片地盘曾經的故事。這是村裡的第一座美術館,見証了村黨支部祁光20余年的文化守護歷程,和龐家鎮推動鄉村振興的勤奋與聪慧。祁光與文化結緣始於20余年前。做為土生土長的祁家村人,他目睹了村中老物件的逐漸消逝,心中萌发了留住鄉愁的念頭。從那時起,他便自發走街串巷,收集散落的農耕器具、紅色文物和风俗器物,以至自費到周邊縣市“淘寶”。村平易近們笑他“撿破爛”,但祁光卻將這份執念視為。2019年,正在龐家鎮黨委、的支撑下,他牽頭成立“三興风俗文化館”籌備小組,將村內廢棄的小學校舍修繕,並投資10萬元布展。村平易近們被他的熱感情染,也紛紛捐落发中收藏的糧票、火油燈等8000件老物件。2021年,祁光又將村长兒園的閑置衡宇納入計劃,邀請濱州市美術家協會的專家參與設計一座美術館。他們保留了土牆、青瓦等傳統元素,融入現代藝術裝置,打制出兼具鄉土氣息與藝術美感的展館。2024年12月,濱州市鄉村美術館落成儀式正在祁家村舉行,現場為5家鄉村美術館揭牌,祁光打制的祁家村美術館恰是此中之一。當天還有150余件國畫做品正在祁家村美術館表态,此中既有描繪祁家村郊野風光的《沃野流金》,也有記錄村平易近勞做場景的《晒秋》。村裡78歲的老黨員祁洪平駐脚正在《老槐樹下的故事》前面,眼眶泛紅:“畫裡的老槐樹還正在村內,但沒想到咱們村也能辦這麼大的藝術展!”文化集群效應,帶來了藝術與鄉村的共生。祁家村美術館與三興风俗文化館相映成趣,构成獨特的文化地標。风俗館內,遺存的各種老瓷器、方单、紅色文獻與村平易近手寫的家書配合訴說著歷史﹔美術館中,寫糊口動、藝術講座和農耕體驗活動有機交織。龐家鎮借此推出“一日逛”線,串聯親子採摘園,吸引旅客前來採摘桃子、五彩玉米等。“現正在,這裡已經成了孩子們的‘第二課堂’。”祁光介紹,祁家村美術館長年免費開放,龐家鎮派駐專職講解員,按期舉辦非遺工坊和書畫沙龍。龐家鎮第一小學、龐家鎮第二小學將美術館列為研學,孩子們正在《二十四節氣圖》前學習農耕文化,正在《鄉村記憶》組畫中感触感染時代變遷。3月6日早上8點多,70歲的邵延英走落发門,與志願者們一道打掃村裡的衛生。做為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書院村志願服務隊的一員,這樣的義務勞動,邵延英堅持了四年多。正在書院村,還有16名巾幗志願者和邵延英一樣,每天穿著紅馬甲穿越正在村子裡,她們有時是認实負責的保潔員,有時是熱心帮人的服務員,有時還是解讀政策的宣講員。過去幾年,書院村通過集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投入人力物力進行美化、綠化、亮化,曾經泥濘的鄉間小變成平展寬敞的软化道,私搭亂建變成了綠化植被,垃圾場變成了設施齊全的健身廣場,村平易近栖身環境获得大幅改善。但要想由一時美向長久美轉變,書院村黨支部賈俊先認為,還需要逐渐改變村平易近的觀念。為此,書院村於2021年成立第一支志願服務隊,開展“人人動手 潔淨家園”志願服務行動,讓先進帶動后進。“志願服務隊的隊員都是正在家贡献白叟、正在外樂於帮人的長輩,她們每天帶頭正在村裡打掃衛生挺辛苦的,大师也就欠好意义再亂扔垃圾,時間久了習慣也就改了。”村平易近欒霞告訴記者,她就是被她們認实負責的態度和行為传染,才插手了志願服務隊。正在村黨支部引領與志願服務隊帶動下,書院村村平易近將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村規平易近約,並細化完美了人居環境整治办理辦法,實現長效管護。從一處美到處處美,從個人美到全村美,書院村正在共建共享夸姣家園的同時,也先后獲得“山東省特色旅逛村”“青島市美麗鄉村示范村”等23項榮譽稱號。现在,除了帶動引導村平易近自覺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志願服務隊的隊員們身上又有了新任務:幫帮文化“兩創”培訓班開展文化活動,用村平易近聽得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体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苍生日常糊口。近期,欒霞每全国战书都會組織村平易近到集體活動室一路練習健身操,讓大师正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增進鄰裡豪情。“每家都敦睦,全村都友善,才能齊心協利巴日子過得更好,我們多做一些也不覺得辛苦。”欒霞說出了大师的心聲。(李媛)棗庄市山亭區西集鎮南河岔村曾是出名的“窮山窩”,四面環山,近3500畝荒山散落四周。现在,這個小村庄大變樣。自從河岔普陽光伏坐建起后,村裡软化了水泥,60歲以上白叟的糊口保障和服務也更好了。“靠著黨支部領辦合做社,賣山貨、搞曲播,村裡日子紅火起來了!”南河岔村黨支部柏普大聲說道。指了指山頭,“走!帶你看看俺村‘第一桶金’是怎麼來的。”柏普拉著記者曲奔村東的彌山。驅車沿著山蜿蜒前行,到了山頂就能看到山東普陽新能源无限公司河岔普陽光伏坐。“有了第一筆綠色貸款,建了這個光伏坐,村集體才發展起來。”柏普道出實情。2023年,南河岔村將荒山存入山東生態產品买卖核心,通過招商推介,招引來山東普陽新能源无限公司投資2。19億元建設河岔普陽光伏坐。山東普陽新能源无限公司則通過該光伏坐,獲得8000萬元綠色信貸。山亭區依托區屬國有企業山東華邦集團成立的山東生態產品买卖核心等機構,存入丛林資源、鄉村文化資源等六類資源的生態資產。目前,共存入生態資產2085,價值344億元。一筆綠色貸款,帶活一方經濟。僅此一項,南河岔村每年添加約40萬元的村集體收入,柏普帶領村平易近致富底氣更脚了。柏普發現,村平易近們習慣正在荒山上種芝麻等耐寒的農做物。“耐寒的芝麻喷鼻”,這讓柏普有了賣喷鼻油的设法。於是,他操纵黨支部領辦合做社的形式,創辦棗庄志旺種植專業合做社,搞起小磨喷鼻油加工。“這是我們村第一個喷鼻油品牌——‘麻喷鼻山’。”柏普說。“這是今天網絡曲播賣出去的喷鼻油。”說話間,柏普和村平易近一路打包快遞。為了拓寬銷,他開始嘗試網絡曲播帶貨。“有了網上銷售的探,我計劃本年正在村裡荒山上種玫瑰、金銀花等,讓长者鄉親都富起來。”柏普說。(孟令洋)“我們計劃種植高附加值的西瓜、西紅柿等品種……”3月6日,正在位於市周村區鎮彭東村的彭東農業發展无限公司聪慧產業園裡,總經理王曉拿著圖紙,向記者說著規劃。1個多月前,山東省典型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连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集中簽約活動上,鎮六山一台小流域水土连结生態產品买卖成功簽約,彭東農業獲得了372畝地盘的承包經營權,這讓王曉的規劃实正從圖紙落到地盘上。這也是周村區水土连结生態產品第一次價值變現。“經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評估,六山一台小流域每年水土连结生態產品的總價值估算達到約117。29萬元。”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核心从任王送說。此前,總面積16。56平方公裡的六山一台小流域是市水土流失沉點管理區。“2023年以來,我們將水土连结與地盘拾掇、生態修復、產業轉調、文化旅逛等有機結合,環境生態化、工程景觀化、灌溉節水自動化、沉點流域公園化的水土流失管理新徑。”王送介紹,鎮先后投入600余萬元,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管理面積10平方公裡。六山一台小流域實現了林茂糧豐、環境優美的管理目標。“這個棚裡的高糖西紅柿批發收購價約每斤15元。”王曉介紹,現正在產業園裡有11座溫室大棚,次要發展富硒西瓜、特種葡萄、有機西紅柿等高端特色農產品,客岁實現銷售額約400萬元。棚外春寒料峭,棚內生機勃勃。3月4日,曲阜市防山鎮齊李村“共富產業園”的暖棚內,五六兩沉的“紅靈”西瓜已經挂上枝頭,村平易近孔祥濤正為西瓜調配牛奶加紅糖的“營養餐”。“牛奶可為西瓜供给氮、磷、鉀等養分,適量噴洒,結出的果子口感和甜度都能上一個檔次。”孔祥濤說。本年38歲的孔祥濤,幾年前還和周圍的村平易近一樣,對家裡那一畝三分地有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情結,曲到客岁村裡建起“共富大棚”。2024年,齊李村多方籌措資金,正在集中流轉來的地盘上建起了20個大棚,一方面與外埠現代農業企業展開深度合做﹔另一方面,所有大棚免得除大棚房钱、村集體保底價收購的形式,面向全體村平易近衔接個人承包。前所未見的“共富大棚”模式一出現,敏捷惹起不少村平易近的熱烈討論。“一個佔地2畝的大棚,每年可先種兩茬精品西瓜或甜瓜,兩個多月能淨賺1萬多塊錢。”孔祥濤正在仔細算賬后,決定做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結果,也一如他的預期,兩個大棚全年帶來了四五萬的純收入,再加上地盘流轉和“業余”開農機賺的3萬多元,他年收入冲破了十萬“大關”。“咱村有人種大棚種出了十萬‘年薪’!”孔祥濤的事很快正在村裡不脛而走,本年開春再包大棚時,還沒被包出去的棚瞬間被“哄搶一空”。齊李村黨支部牛中興說:要種大棚得先過“三沉關”:一是幾十萬的建棚投資,二是贫乏知識和種苗來源,三是找不到銷售渠道。這三大難題,被“共富大棚”一次性全解決了。目前,“共富大棚”已添加就業崗位100個,年添加農戶家庭收入4。5萬元,齊李村因這一項目每年添加集體收入近百萬元。(孟一)3月5日上午9點,泰安肥城市新城街道西尚裡村黨群服務核心電商培訓課堂上熱鬧不凡。村裡的桃農們圍坐正在一路,認实聽著村平易近鮑春燕講解電商售桃的相關知識。從2015年西尚裡村完成第一批電商訂單,到现在幾乎家家戶戶電商賣肥桃,這要從村裡第一個電商達人——鮑春燕的故事說起。2015年,剛生完孩子的鮑春燕,開始揣摩正在家附近尋個能正在網上售賣的產品。賣什麼好呢?看著村裡的肥桃,鮑春燕腦中靈光一閃:“能不克不及把肥桃搬到網上去賣?”“人勤地不懶”。從一天賣1單到20單,再到更多……鮑春燕靠一台電腦和一部手機,慢慢把肥桃賣到了全國各地。2021年,鮑春燕的電商訂單量已經頗為可觀,包攬了村裡四分之一肥桃的銷。“光我自個搞電商可不可,得设法子讓鄉親們也搞起來。”鮑春燕說。鮑春燕見狀,聯系了當時任西尚裡村黨支部的李怯,提議道:“,不克不及光我富,得幫大伙跟上趟兒。咱干脆開個電商培訓課堂,我手把手教。”李怯當即拍板。培訓課堂一開張,村平易近們學得熱火朝天。短短一個月,全村就有20多戶搞起了電商。現正在,西尚裡村三分之二的桃農都正在做電商。(曹儒峰)3月6日早上8點,山坳裡的薄霧還未散去,52歲的平易近宿管家劉桂蓮,推開挂著“濟南市四星級平易近宿”銅牌的“彩雲歸”院子大門,麻利地開始清掃院落。兩年前,這裡還是村裡最破敗的老土房之一。改變始於2020年山東文旅集團與濟南市萊蕪區雪野街道王老村簽訂的那份鄉村振興合做框架協議,“故鄉的雲”是第一個“破冰”項目。採取“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村集體以地盘入股,企業負責設計運營,利潤按比例分紅,優先吸納當地村平易近,解決就業問題。4年間,24棟破敗農房被成高端平易近宿,村集體收入客岁冲破70萬元。“故鄉的雲”分為11個院落,共37個房間。山鄉集團運營負責人毛俊杰介紹,設計師保留了魯派平易近居的石砌牆、木梁結構,同時融入現代極簡美學和舒適內裝設計,老灶台被成咖啡吧,木犁耙變身藝術裝飾。親子房、火炕房、泥塑房等从題讓旅客“一房一體驗”。“這裡四面環山,三面傍水,環境好,空氣好,村裡還有三口泉,來這裡住兩天整個人都輕快。”來自泰安的李先生,退休后經常和老伴兒來王老村玩耍。和平易近宿項目一路上馬,王老村整體規劃打制“天上的街市”鄉村旅逛度假區,涵蓋4大板塊:平易近宿堆积區、美食街、研學核心和康養,裡邊又包含了丛林漂流、姜寶樂園、星空露營、山鄉農場等七大旅逛產品。“目前,前3個區域已經投用,康養正正在加緊規劃。”村黨支部張凱介紹。平易近宿的火爆,讓村平易近們实正嘗到了甜頭。村平易近陳召法客岁國慶節期間,正在村口小橋邊擺起了糖炒栗子小攤,一天賣300斤栗子,毛收入2400多元。村平易近張維城則選擇承包美食街上的一個店面,開起肉夾饃店,30平方米面積,房钱每年1萬元,刨去成本,一年能賺6萬余元。山鄉集團還流轉村平易近地盘,建成7個高標准的溫室採摘大棚,備受旅客歡送的農家樂,更是遍及全村,達到了54家。村裡還涌現出“平易近宿管家”“鄉土廚師”“導覽司機”等新職業。這個217戶、574人的魯中小山村,现在超過一半的村平易近,從土裡刨食變成吃上“旅逛飯”。客岁一年,王老村“天上的街市”鄉村旅逛度假區共欢迎旅客40萬人次,營業收入超500萬元。(姜斌)清晨,位於東營市廣饒縣李鵲鎮東柳村的瀚翔家庭農場麥田裡,大型自走式桁架噴灌機正為返青的麥苗織起一張流動的“水網”。農場技術負責人李樹光蹲正在地頭,輕觸平板電腦屏幕上的按鍵,調整著噴灌機行走速度,抬頭對記者笑道:“這是我們這裡頭一份的數字農場。”智能化設備的投入,讓農場做業效率大幅提拔。“一台噴灌機2天就可灌溉500畝麥田,以前靠人工一天最多6畝地。”李樹光說,噴灌機不单省時省力還節水,可根據土壤墒情調整行走速度,以前洪流漫灌一天能澆6畝地,每畝地至多要40立方米水,現正在隻需18立方米,節水近6成。正在這個數字農場裡,科技要素的聚合正正在顛覆沿襲千年的耕做体例。田間聪慧農業办理平台,將墒情監測、氣象傳感、虫情測報等串聯成神經網絡﹔裝載斗极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拖沓機,拖著播種機正在土豆田裡劃出筆曲線條,后方的AI攝像頭正對種薯間距進行糾偏﹔配肥車間裡,剛從實驗室送來的土壤檢測報告轉化為定制肥配方……這一幕幕場景,構成了這個數字農場的春耕實景。這不,農場的100畝土豆馬上播種完成,農場負責人李建廷實實正在正在體會到了數字化帶來的便当。農田裡,裝有斗极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拖沓機,利用多功能土豆播種機忙碌做業,起壟、播種、施肥工序一體化完成,設定好參數后,播種曲線誤差小。“這些鐵家伙比人靠譜。”他拍著無人駕駛拖沓機的标的目的盤說。數字農場的“聪慧”不僅藏正在芯片裡,更寫正在老苍生的賬本上。李建廷坐正在土豆田裡,打開沾著泥星的記賬本,密密层层記著:100畝大田,播種費用120元/畝。“若是是人工種植,需要200塊錢/畝,1畝地就節省種植成本80元。”李建廷說,此外,小麥返青水用量同比下降近6成,肥料操纵率提高3成,正在精准科學办理下,小麥畝產量也愈加值得等候。本年,廣饒縣439台載有斗极導航輔帮駕駛系統的農業機械投入春耕春種,全縣聪慧農業播種面積2萬多畝。坐正在地頭瞭望,無人駕駛拖沓機正在田間穿越,李建廷掏出手機拍下這气象,照片配文寫著:“咱們庄稼人,现在也搞起數字經濟了。”(李明)人平易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平易近網報社聘请聘请英才廣告服務合做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坐聲明網坐律師消息保護聯系我們人 平易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